青年律师的合伙人之路:认清挑战,选对人做对事
每一位将律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人,都或多或少会向往成为合伙人的一天。但成为合伙人绝非易事,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,还要学会招揽客源,懂得团队管理和人才培训。
本文介绍了产权结构、思维方式、资源要求、管理分解、绩效指标等成为律所合伙人应具备的能力条件,并对年轻律师的自我提升提出建议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文|董冬冬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
本文由作者向新则独家供稿
我对合伙人的定义,是集投资权、身份权、荣誉权、收益权与决策权于一身的律所律师。合伙人当然不是指仅获得尊重的名誉合伙人,而是可以得到第二次分配或最终分配权的股权合伙人,或者在一体化的团队内部获得以上权利束的合伙人。
相信选择了律师行业,大部分年轻律师,心中都会有一个标杆:要成为律所师父或者律所前辈一样的人,希望过不了多久,自己也能拥有令人尊敬的合伙人身份。
然而,无论是成为律所层面上的合伙人,还是团队内部的合伙人,大部分年轻人在晋升的路上都需要认识到一些挑战与障碍:
- 1 -
挑战一:对合伙人身份缺少系统性认识与规划
“律师”和“合伙人”,在产权结构、思维方式、资源要求、管理分解、绩效指标上可谓完全是两种性质的存在。
1. 产权结构
选择了合伙人身份,就意味着从雇佣关系到合伙关系的“惊险一跳”。合伙人身份赋予的是“老板”的身份,代表在产权关系上成为了律所的投资合伙人。因此,由产权关系这一顶层所有权,就衍生出了其他权益,最重要的是剩余价值的索取权。
2. 思维方式
普通律师全部的工作时间,都用在思考如何做好合伙人交代的专业事项,以及如何服务好自己的客户。但是作为合伙人,则要具备运营者的思维、律所发展战略规划思维,还有前台、中台、后台的中观微观思维。因为律所发展的当下与未来,与合伙人的切身利益与自身成长都是密切相连的命运共同体。
3. 资源要求
合伙人意味着拥有一部分独立开发或深入转化客户的能力,拥有社会资源网络的编制能力,高级合伙人还要有业务研发、学术研究、公共关系、销售漏斗的核心能力。因为,平台其他合伙人向新晋合伙人分配剩余权益的前提,就是新合伙人能创造新价值、创造新财富的能力,形成帕累托最优。
4. 管理分解
合伙人无疑是要参与律所公共事务的,而且必须具备运营、决策的基本能力,要熟悉行业发展的环境,从而协助其他合伙人推动律所的公共事务。在合伙人参与公共事项前,还需要考核其是否拥有与核心合伙人相同的价值观、理念与识人论事的趋同性。
5. 绩效指标
创收无疑是对于合伙人而言最具外化表现的考核指标,虽然相对于合伙理念而言,它的排序也许并不高,但在合伙人内心里,对创收能力的指标要求是不可或缺的。这无疑是对新合伙人的挑战,从为自己赚钱到为全部合伙人赚钱,还要尽量避免因为自己而拉低了创收平均线。
综上,如果没有考虑好以上要素,匆匆成为合伙人,合伙人之路对个人及他人来说也许就是一场不确定的冒险。
- 2 -
挑战二:不具备成为合伙人的相应能力结构
除了专业以外,我们的法学院较少注重培养律师的综合能力与素养,如营销获客、谈判沟通、品牌塑造、团队管理、产品研发等等,到了律所工作,所在平台与团队也很少能针对性地对律师进行合伙人的管理培训。
事实上,中国律师行业发展的现状,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,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伙人培训体系与实践系统。与中国律所管理的相对粗放与松散相比,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优秀律所,不但形成了职业经理人、管理合伙人的培养机制,形成了专业化、职业化、全职化的运营职位,而且还形成了科学的决策与管理机制。
作为一名合伙人,在市场能力、专业能力、运营能力、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,都需要相应的素养基础,因为律所或团队未来的竞争,一定是整合能力的综合比拼,是不断补足短板、优化长板的过程。
比如,在创新能力方面,尤其凸显在开拓新业务领域方面,一个合伙人既要具备市场调研能力,又要具备设计差异化法律服务产品的文化功力。
同时,要能够搭建专业团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,还要在业务推广上做到系统化与体系化,最终,完成流程化、标准化、市场化、团队化与规模化,从而超越竞争对手,获得市场占有率。
另外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在顶尖律所或者好的律师平台,由薪资团队直接晋升成为合伙人的通道相对狭窄、名额受限,大多高年级的律师,都将面临转型的压力。因此,大部分有志向的青年律师,最终往往只能选择授薪(二级)合伙人的岗位,直到其黄金职业年龄优势慢慢消减,或者转型去甲方做法务经理,或者在创业的诱惑下选择了彻底转行。
- 3 -
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合伙人?
根据我对身边优秀合伙人的观察,我对青年律师提出以下建议:
首先,年轻律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与素养。
我曾经在新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,未来十年年轻律师需要做的七项修炼,以此提前让自己与众不同,脱颖而出:
1. 从“T”字型到“井”字形律师转换,以应对市场对专业律师到产业律师的需求转换;
2. 参与团队的前中后台的建设,率先打造可规模化推广的产品 ;
3. 打造个人IP,挖掘私域与平台流量,打破执业的非对称性风险 ;
4. 加入优秀团队而不一定是优秀律所,打造有攻击性的巡洋舰团队;
5. 完成数字化:四个在线推动业务,因为未来九成的客户是数字化客户;
6. 要关注平台运营对于自己的流量导入,注重市场能力建设;
7. 增强业务交易流量,交叉销售,注重内部交易市场建设。
其次,年轻律师想要成为合伙人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?
我觉得这类问题适合于以下思维逼问:
我是谁?
我拥有什么?
我的动力是什么?
谁可以帮到我?
我能持续付出的是什么?
我能舍弃什么?
以上若有答案,请在内心叩问自己,这是真的吗?
十一年前的这个时间,当我还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青年人时,北京总部的合伙人问我,你愿意跟我签一个合伙责任协议吗?如果敢签,我就请你做上海的执行合伙人。我清晰地记得,责任协议里有一条,如果运营产生亏损,我作为乙方要承担15%的亏损责任。
当年的北京总部在上海办公室一经筹建就拿下4300平方米的写字楼,一次性投入1000万资金,决定签字时我的手都在哆嗦,因为这一签我可就没了退路,大家绑在一块儿干了。但是,在那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,若决定成为合伙人,就要敢于付出、敢于担责,如果没有这个勇气,那就是假合伙人之名在做事而已。
做一名承担连带责任的合伙人,首先要问自己有无付出的意愿,有无可投入的资源或智慧,哪些合伙人可成依柱,并肩同行。
所以,一定要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,抓住机遇,练就自己成事的本领。回看那些大学或研究生毕业,就跟着我合伙干的年轻人,如张浩、孔晓青,现在都已经成为律所的中流砥柱,无论是在专业领域,还是带领团队创业,都表现得比一般年轻人更拔尖。
年轻人成长为合伙人,其实没有更多秘籍,就是选对人做对事,要永远和比自己年长、有资历的人一起干,永远跟信任年轻人、赋能年轻人的平台一起成长。最终,从听话、照做与跟随,到创新、突破与坚持。